文艺理论研究

明清戏曲宗元研究

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戏曲与宋金文化中心杜桂萍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宗元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ZW06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张小芳、李亦辉、姜丽华、刘建欣、魏洪洲、马丽敏、高岩。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1)以明清戏曲对元代戏曲的宗尚作为切入角度,立足于对明清戏曲创作与批评的综合研究,解析复古与新变之于戏曲发展的影响,注重明清戏曲与因宗元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标准或思维方式的关联性,进而对中国古典戏曲的文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新的认知。

(2)全面梳理明清戏曲创作情况,系统分析各种样态的戏曲批评理论,从概念演进、文本形态、选本繁荣以及文人参与方式诸方面入手,重新审视明清戏曲发展,从而发现一些重要的关涉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规律性问题。如“宗元”之“元”的不断被建构,以及所导致的对元代戏曲的认知和评价出现的诸多偏离戏曲史实际的问题。

(3)重新评价明清诗文领域的复古文学风尚对戏曲“宗元”的影响,审视诗文批评方式和诗文理论概念如“重情”等向戏曲领域的渗透。有关元代戏曲乃至当代戏曲创作的种种弊端的批判、反思,以及对戏曲源流的溯源、戏曲文体特性的探讨,以及创作法度的揭示,等等,都与复古派文学家的思考逻辑密切相关。

2.研究意义

(1)首次正面提出戏曲“宗元”概念,并将之与宗汉、宗唐、宗宋等文学史现象置放于同一层面给予解读,揭示了戏曲与诗歌、散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复古思潮互为推毂所形成的新特色,具有深入推进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2)以“宗元”视角切入明清戏曲研究,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宗元之于明清戏曲观念形成、文体建构、思潮涌动、论争不断等的实际影响,形成对有关戏曲史现象的重新阐释。对于有效揭示戏曲文体流变及其审美特质,借以反观元曲高峰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戏曲史观念,具有补充、深化戏曲史研究的意义。

(3)从明清戏曲接受的维度反观元代戏曲的丰厚成绩与高峰地位,深入总结其为明清戏曲提供的理论武库与创作范式的经验价值,以及因此形成的有关“传统”,进而建构关于叙事文体形成、戏剧文学晚出、一代文学之评价等传统问题的现代性研究,具有促进研究观念转圜的学术史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所谓“明清戏曲宗元”,是与诗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一样,体现在戏曲创作与批评方面的一种观念、现象与思想。具体指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于元代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戏曲形态的认知态度。其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包括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变革的前提等,具体展开领域主要在于戏曲创作(杂剧与传奇)、戏曲批评(理论、评点、序跋、选本、曲谱编纂等),最终落点则表现为戏曲观念的复古与新变、戏曲文体的演进特征以及戏曲史的诗性运行规律等。

宗元是影响明清戏曲创作与演进中的重要问题,关涉到观念、理论、创作乃至戏曲选辑、曲谱编纂诸多方面,内容颇为繁富。为使研究思路更为清晰,并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拟从不同维度展开相关研究,在成果表述上分为以下八章。

第一章 绪论

从总体上梳理明清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中宗元思想之来源和宗元观念之形成。作为一种具有复古倾向的思想观念,“宗元”以元代戏曲为戏曲文体的最高标准和典范形态,建构戏曲话语范式,进而以之指导当代戏曲创作,审视相关戏曲史现象。宗元思想的历史流变和逻辑演进,以及复杂表现、多元形态深刻影响了明清戏曲的文体变迁和创作繁荣,也制约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特性生成与发展走向。同时期诗文领域诸复古流派的此消彼长、复古与反复古思潮的相互激荡,也借助“元”的理论确认发生了对戏曲创作和批评难以估量的作用。明清戏曲的作品创作、文体变迁、审美选择及雅俗消长,均可以借助“宗元”的视角进行新的审视。

第二章 宗元与明清戏曲理论的演进

从明清戏曲宗元观念生成的文化语境入手,重点阐释明清复古思潮与戏曲宗元的互动,解析戏曲宗元倾向并非偶然孤立之现象,乃是与宗唐、宗宋、宗汉等文学风尚一样,属文学复古思潮一部分。因评价元曲而产生的明清曲论的重要范畴,如“关目”“行家”“当行”“情”“奇”“本色”“自然”“结构”“雅俗”等,涉及了对戏曲娱乐性、教化性、认知性等功能的认知,体现了元代戏曲的思想艺术经验,与明清戏曲创作思潮的互动关系。以宗元相号召,促成了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很多重要的理论论争如汤沈之争、《琵琶》与《拜月》高下之争等,表面上反映为音律之争、文采与本色之争,实际上是戏剧观念上的轩轾,也包含了对元曲认同程度的深浅。

上一篇:全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理论、文艺、新闻等界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