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研究》
空中的目光 暨.禽鸟写意之画眼的理论与研究
这是描写禽鸟眼神表情神态的花鸟画技法的巨作,作者以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深入描绘进中国国画花鸟画当中。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王德禄
绘图:王德禄
图编:球球
审核:布兰珈
主编:雪狼异族
王德禄,字山农,号萍末居士,世居京西六郎庄,自幼喜画,拜工笔书画大师田世光先生门下,聆教于窗榻三十余年,深悟恩师之笔墨精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更得到王雪涛先生指导,改习小写意花鸟,风格也随之有变。王德禄用笔粗犷,以写意的功力追求气韵生动。同时王先生更是借鉴西洋画强调光影变化的设色之法,对于鸟类羽毛的赋色进行创新,强调光影冲突、明暗变化,所绘之物跃然纸上,为古法“随类赋彩”之说赋予了新的理念,自成一格。
暨《禽鸟写意之画眼的理论与研究》
前 言
中国花鸟画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形成独立体系,直至宋代形成院体画并达到艺术的高峰。更有写意花鸟画法出现,写意花鸟画到了明清时期笔法已日渐成熟。先后出现徐渭、八大山人等众多大写意的知名画家。写意花鸟的出现更是以物寓人。如同花卉里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样。鸟禽类里的,乌鸦,喜鹊、鹰为主体以寓,忠,孝,勇猛,大喜等。
这也是花鸟画脱离体裁本身而寓以了人文的情感得以了展现。那么,怎么最能表现人文情感的禽鸟画法呢?首先要画好禽鸟的是以眼传神。大文学家鲁迅曾说过,文学作品要写出人物的性格。首先要描写出他们的眼神。我认为要画好禽鸟神态的喜、怒、哀、乐、急、病......等。也要首先描画好其眼睛。做到“以目传情”才能画出禽鸟的神韵。
从这一思想观点出发和经过多年绘制禽鸟的总结,撰写本文。并列举了历代画家代表之作,总结了工笔写意的笔法,提出(写意之画眼)眼球转动,来表达禽鸟情感的理论。我在早年曾简写此文,并同恩师田世光先生交谈这种想法,得到恩师的赞扬和肯定,恩师并在美院课堂讲了这种理论。转眼间恩师仙逝已二十余年了。为了纪念恩师逝世二十一周年,故重新撰写了此文。用以对师恩的回报。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忆.恩师》原文)
忆、恩师 田世光先生
陪同先生在荣宝斋看画展.此照是在休息室聊天
中:田世光 左:王德禄
右两位:画展负责人
中国画历代禽鸟眼睛画法演变
唐.五代十国.宋.元.鸟类眼睛画法与特征
? ? ?中国画.花鸟画形成独立专一的画科,应从唐代有记载出土花鸟四条屏壁画,从晚唐时期开始到五代十国流传下来的作品已经很成熟了,在花鸟画的技法里,已画的很工细了。见图(一)黄荃《写生珍禽图》中鸟类的头部。在此之前花鸟只是人物画的配景。如西汉马王堆中出土的《鳳虬图》。其鳳当时还是以线条形式表现的。
图(一)
注解: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中的鸟眼全黑法。
? ??那么当时鸟类眼睛的画法,基本是用勾填法。瞳孔是全黑的,没有眼白的区分。如《写生珍禽图》之鸟的头部图。
? ? ?中国花鸟画到了两宋时期,工笔双勾法已经发展到高峰。作者认为中国画的成熟比西洋画文艺复兴早上近千年。两宋时期出现花鸟画专题的大家。如北宋时期的赵佶,李椿,崔白等。其鸟类眼睛画法也略有改变。见图(二)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锦鸡头部,其画法是用工笔点睛。目眶勾细线点睛,浓墨小圆点。用赭墨染出凸古状。
图(二)
注解: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锦鸡头,工笔点睛,所画瞳孔较小,眼眶勾勒无眼角,前粗后细瞳孔位置靠前,这也是宋画的一大特点。
? ???崔白,李迪画的,见图(三)《寒雀》见图(四)《孔雀》见图(五)《鸡雏待饲图》其眼睛的画法又进一步。目眶双勾线,墨圆点正中深浅。李迪画法的基础更工细。把眼睫毛也画出了。
图(三)
注解:宋.崔白《寒雀图》中的一只麻雀头部,其眼部画法几近自然,且留有眼球(似乎)之高光,较五代.黄荃所画鸟的眼睛更接近真实。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9期目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