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研究

善养浩然气 能作雄强书— 崔树强先生书学与书

崔树强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为人、为学、为艺诸方面具有古贤良之风。在书学界,以书法史论见长者多,以书法美学见长者少之又少,崔老师正是以书法美学闻名书学界的70后学者。特别是在对“气”这一书法美学最核心观念的研究上,崔老师更是独树一帜。

崔老师在书法美学和“气”论研究上能够取得成绩是有原因的。20世纪70年代初,崔老师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这里有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碑林——焦山碑林,被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就在镇江焦山。“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经在此长期旅居、宦游并葬于此。这些书法文化因素,不断滋养着崔老师的书法艺术。崔老师对“金石气”的参悟正是源于焦山摩崖和《瘗鹤铭》的磅礴气象。

尔后,在书法启蒙路上,崔老师又接触到碑学大家祝嘉先生的一些学生。祝嘉先生注重“气力”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祝门弟子。崔老师对“气”和书法关系的理解大概与此有关。后来,崔老师又负笈京师,先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书法硕士学位,后又在北京大学师从美学大家朱良志先生攻读美学博士学位。正是这种学术师承的背景,让崔老师在学术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崔树强 张九龄《望月怀远》68cm×136cm2019

2.崔树强 李商隐《夜雨寄北》68cm×68cm2019

从教10余年间,崔老师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金石学与晚清艺术观念的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气”的思想与中国艺术观念研究以及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批评通史”(清代卷),并独立撰写、出版了多部专著,如《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中国书法观念10讲》《中国书法气论10讲》等;另外,在《人民日报》《美术观察》《艺术百家》《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国书画》《中国收藏》《书法》《书画世界》《书画艺术》《书法赏评》《荣宝斋》《书谱》(香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这些成果,显示出崔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引起了书学界高度重视,也由此奠定了崔老师在书法美学领域的地位。

10余年前,我在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读书时,有幸结识并师从崔老师修习书法美学。读书期间,我对学识渊博的崔老师十分敬佩。因此,我也开始对书法美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走向书法美学之门。在书法美学界,许多只具美学背景的人谈及书法美,往往是缘木求鱼,让人感到隔靴搔痒。也有一些人,基于西方美学背景,力图用西方美学术语阐释中国书法美学,总是不能尽如人意,难免牵强附会。

崔老师在书法美学研究方面,既不套用西方美学术语,又不在外围打转,而能够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理念,对书法本体做出丰富的阐释,能够接续宗白华式的书法美学研究传统。由于源于本体,抓住了本体,所以其言能真实不虚,文如其人,学识丰富而文风平实。正是出于对崔老师人格魅力和学问的敬佩,在其影响下,此后10年,我的主要着力点放在了书法美学方面。受崔老师“气”与书法关系研究影响,我开始以书法“气力论”为核心延伸至以书法美学基本观念和术语为重要研究对象,10年间,我的论文三次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皆为书法美学范畴。近10年所作,与崔老师相近者,皆是以“气”为统摄;与其区别者,以“气”为统摄,以“力”为落脚点,延伸到“技”的层面。

与一些纯粹以创作为能事的书法家不同,崔老师的书法创作是以学问为根基的。镇江历史上的相关书法名家的遗风都成为崔老师书法学习的内驱力和内在基因。镇江焦山摩崖《瘗鹤铭》磅礴的金石气象成为崔老师“气论”书学研究的重要源头。黄庭坚曾说:“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摩崖《中兴颂》。”颜鲁公精神所带来的遗风,也成为崔老师书法内涵的重要构成。恢宏正大的颜体书风是崔老师书法的重要根底。将这种“光明正气”与“金石气”融合,是崔老师书法的重要取向。因此,崔老师书法中总是有一股“宽厚”与“雄强”气象。其篆隶远师周秦彝鼎,近取清人,特别是充满“金石气”的晚清篆隶名家,成为崔树强老师篆隶的重要取法对象。他将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融合,做出有益的实践。如他的一些大字行楷对联,有兼融《瘗鹤铭》与明清馆阁榜书的取向,《仙集山亭联》为这一类典型。他的篆书与隶书取法,清人的气味十足,隶书六条屏李白《将进酒》可以看作这一路的典型。

上一篇:第五届“华师科技园杯”(2019年4月)优秀学术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