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研究

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

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众所周知,在本世纪内,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向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渗透。“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成为当前流行的口头禅。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我对这三大论没有专门研究,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很肤浅,但我深深感到,其中的一些原理和新的科学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启迪人们打开思路,打破一些旧框框,开拓新的领域,发现新问题,加快前进的步伐。我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新科学、新知识,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不应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也许,有人会讥笑这是赶时髦,但我想:八十年代的科学飞跃发展,对于新的科学成果,新的科学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如果是真正的科学新成就,那么,这种“时髦”我们为什么不去赶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就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和系统论、信息论的关系问题,淡一点粗浅的体会。先从系统论谈起。“系统”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包罗万象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看,大而至于整个宇宙空间、太阳系,地球、全世界……,都自成一个系统。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小而至于细胞、原子、质子……,也都自成系统。从社会现象看,一个国家、一张文个组织、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系统。概括地说,系统必须是“由独立分离为两个以上、并具有各自独特功能的单元构成”①的统一体。凡是构成一个系统者,都应具有以下这些特性:一是整体性。它不是两个以上独立单元的简单凑合,而是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子系统都作为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其次是有序性。系统的反义词就是混乱、无秩序,一旦成为系统,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一定的定量和结构形式而建立起来的秩序。再次是多功能性,也就是系统中的各个单元之间,存在能量、信息等等的相互流动作用,亦即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产生新的多种功能。一个系统所发挥出来的整体性功能,大于各单元功能的总和。因此,系统思想,促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寻求系统功能的最优化。举凡运筹学、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等,无不如此。实现整个系统中的最优化的目的,不仅开拓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研究、对工程技术研究的新视野,也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注意到了开拓新的领域。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要求人们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都进行综合研究,要能找到各个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注意边缘学科的研究。当’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系统理论不仅具有实践的价值,还具有哲学上的普遍意义,它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系统既是具有整体功能的统一体,它按一定的定量具有一定的系统结构和相对的稳定性。那么是什么东西把各个单元组织在一起、联结在一起呢?这就要靠物质、能量、信息等等的相互作用。在这当中,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信息”一词,我们平时仅仅只是把它作为“消息”的同义词来使用,其实它还具有更广泛的含义。虽然,当前学术界对信息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有的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有的认为信息是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化物;有的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独立于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第三者。不论有多少种看法,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信息是构成物质系统、社会系统的纽带和桥梁,每一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甲系统与乙系统之间,都靠信息沟通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果,我们从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那么,物质本身的能、功、力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过程及其作用是信息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可被认为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如果,我们从物质与意识,反映与被反映的辩证关系看,那么,人的感官、大脑神经作为一种物质,接受到客观物质世界发来的种种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神经的储存、处理、加工,形成意识。这精神的东西,又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成为观念形态的信息。这样,就构成物质之间、物质与意识之间、观念形态之间的信息流动变换,使得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等等,由于信息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系统。由此可见,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和人的认识过程无关的一切物质系统之间的信息,另一种是与人的认识过程有关的信息②。这种与人的认识过程有关的信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信息,也就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开发智力的动力。信息选择和处理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各种学科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根据以上的粗浅知识,我觉得关于系统和信息的理论,对社会科学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启发我们探索新的学科领域。就以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来说,我觉得以下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第一、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也应注意多方面及时地输入新的信息,才能加快研究的步伐,不断获得新的研究成果。我这里所说的信息,包含以下一些内容。首先是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本身的信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历代有之,而全面系统地研究,还是近半世纪内的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研究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就必须随时随地掌握国内外研究的信息,要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避免重复劳动,在最新的起点上起步。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例,在明清之际,多限于版本、校勘、注释之学,黄叔琳集其成。近代以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为代表,注释工作更臻完备。建国以来,对《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已日益引人注目,取得不少成就,但多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直至近七八年间,除校勘、注释在不断取得新成就之外,系统的理论研究已获得硕果:对《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批评论、文体论、文学史论,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近来已逐渐趋向于整体的研究。在日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无论在版本、校勘、目录索引以及理论探讨方面,也获得进展。最近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兴膳宏的《文,b雕龙论文集》,就可反映出这一情况。当前,《文心雕龙》的研究,已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关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问题、美学思想问题等等都提到研究的日程上来了。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情况,获得最新信息,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也取得很多成果,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知道得不多,今后应加强学术交流,以便了解我国学术的全貌。其次是关于历代文学艺术发展变化的信息。如果说,历代的文艺理论是“信宿”,那么各时代的文艺创作实践就是“信源”,因为,各种文艺理论都是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历代作家们的文艺创作实践,给理论家们输入许多文艺信息,经过储存、处理、加工的过程,才形成理论。因此,要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原义和价值,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信源”,要研究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例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的理论,并以此来评论建安文学;此后,就形成“建安风骨”这一特定的名词。要了解其理论内涵,就必须先对建安文学作一番研究,根据当时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发展的状况,去考察“建安风骨”这一理论究竟正确与否?再其次,就是要研究历代有关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信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是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尽管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但是,最终还应从社会历史发展中寻求其根源。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各种文学艺术都是作家们根据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种种信息进行艺术处理加工的结果。就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生活、物质世界是信源,而文学艺术现象是信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某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必须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要有深入的了解。有人对我国六朝文艺理论出现高度繁荣发展的现象,感到奇怪,其实,我们只要联系建安以后的社会历史情况,以及随之产生的学术思想、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去考察,就不难发现,由于两汉长期封建专制的大一统局面的瓦解,各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文学艺术起了根本的变化,进入了“自觉”的时代(鲁迅语),产生许多不同于旧传统的新的学术信息和文艺信息。于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艺理论长篇巨制应运而生了。至于文艺理论与各种学术思想、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都通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进行综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研究工作的路子愈走愈宽,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具有现实意义。;第二、文艺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自有其独立的信息系统,但它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部门,它又不可能和整个社会科学这一大系统绝缘。具体地说,它和哲学、政治、宗教、历史……等等学科之间,都有信息的交流而互相产生影响。再广而言之,文艺理论和生理学、心理学……等等学科,也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它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因此,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必须开阔眼界,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当代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这样一种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向边缘学科开拓新的领域,文科理科结合,文、史、哲、政、经多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单一学科、单一系统的独立存在,恰恰是为了进一步认识某一学科在整个大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这里,我仍以六朝文艺理论发展情况为例,谈谈综合研究之必要。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思想领域中,曾经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汉武帝强化了封建专制大一统政权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统治了数百年。东汉末,汉王朝封建专制政权崩溃,儒学独尊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建安以后,儒、道、佛各家思想并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儒、佛、道各家思想既斗争又互相影响的局面,产生了玄学。我们不应形而上学地去观察问题,只看到各种学术思想之间矛盾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面。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既非纯儒,也非纯佛纯道;尽管他们口头上也自己标榜是某家某派,或以某家某派的学说为主导,但他们总是从各家学说中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理论。刘勰的文艺理论,之所以获得为此高的成就,正是由于他融汇了儒、佛、道各家的学说,从各家学说中输入了许多有用的文艺信息,予以加工改造,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此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有的认为刘勰的文艺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有的认为主要是佛家思想,但也都承认刘勰的文艺思想中,包含有各家思想因素。因此,我们研究《文心雕龙》,就必须联系儒、佛、道各家思想,从多方面作综合分析,去开掘其中的美学内蕴。这是就《文心雕龙》的外部影响,去看刘勰文艺思想与其它学科领域间的关系。就其理论内涵而言,也得用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去加以研究。有人认为《文心雕龙》是五十篇单篇论文,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这是不对的。刘勰的文艺理论,具有周密的体系,五十篇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这在《序志》篇中已有明确的表述。如果不是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势必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弄得支离破碎,看不到它的真正的美学价值。当前,《文心雕龙》研究,已逐步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系统研究,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当然,微观研究,对个别问题、局部问题的深入研究,今后也是必需的,就是对信息符号及符义(语言文字)本身的研究也不可少,但这都不是目的,最后目的还是要探索理论内涵,弄清理论实质。要达到达一目的,就必须对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第三、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事物诸系统之间、每一系统内诸单元之间,既有信息传递、交换过程中的同构性一面,又有各自独立的不同的一面。因此,在综合研究中,又要有各别的分析。恩格斯说;“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从方法论来说,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比较研究的问题。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我们的前辈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在资料的积累、发掘,以及校勘、诂训、注释、版本等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铺设了桥梁和道路。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今天的研究工作必然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大大跨进一步,从多方面进行理论的开掘,探索理论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研究理论的体系和内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从比较中看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开拓新的领域。在文艺理论领域中,比较研究的方面很多,诸如中、外、古、今之间,各民族、各学科之间,都可进行比较研究。就文艺理论整体来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体系。但是,作为文艺的共性,它和外国的一些文艺理论,又不可能没有相通之处。比较研究是一种科学方法,要求剖析毫厘,而不是简单的类比。就拿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论来说吧,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特定的美学内容,谁想要和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某些概念作简单类比,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意境所包含的美学内容,和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某些理论概念,又有共同之处,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审美经验的总结,在不同程度上是符合艺术规律出。所以,当我们研究意境问题时,就不可能墨守陈规,以古释古,而是要和形象、,意象、直觉等类概念联系起来作比较分析,才能真正认识“意境”一词的美学内涵。又如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道”的问题,也是贯穿文坛上下古今一两千年的大问题,它影响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往往决定我国历代文艺理论的性质。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文艺理论中的“道”,无论是“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哲学中的“道”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是又有一定的关系。要弄清楚文艺理论中使用“道”这个概念的内容,就不能不把它和儒、佛、道各家学说中的“道”作比较研究。《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原道》,有的说这是儒道,有的说是佛道,有的又说是老、庄之道。依我看来,刘勰力图沟通三教学说,他把这形而上的“道”,也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这点上,和老、庄之道是一致的。然而,刘勰论到“道沿圣以垂文”时,当它体现于社会具体内容时,就成为儒家的圣贤之道了。所以具体谈文学问题时,就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而且在他看来,这和佛道是并行而不悖的。至于唐宋古文运动提倡的“道”,则是以儒家为正宗,韩愈在《原道>>篇中阐述得很清楚,这一点,也可从比较研究中分析其异同。关于“道”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和外国的文艺理论作比较研究,因为,道的概念涉及哲学上的宇宙本体论,也涉及政治,伦理道德,所以,我们也可以和亚里斯多德以至黑格尔等等的理论作比较研究。现在,已经有不少同志注意到这个问题,有人把《乐记》和《诗学》作了比较,鲁迅早就把《文心雕龙》和《诗学》作了对比,可惜他来不及作具体深入的论述。总而言之,社会科学不是封闭体系,它自身的性质就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它在不断输入各种新的信息过程中,获得新鲜血液而保存其生命的活力。当代科学已在高度分化、分科的基础上,日趋综合化和整体化;跨学科的研究、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这种新的趋势,要求研究方法也要多种多样,突破常规,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些属于横向学科型的研究方法,对于各种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在它的萌芽、形成初期,本带有综合的性质,当时,经、史、子和文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那时的“文论”,也还不是纯文艺理论。后来,文学才从广义的“文”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而文学之中,又有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之分,文艺理论也随之越分越细,诗论、词论、文论、曲论……各自独立门户。现在当然也要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但同时更需要把它们纳入艺术这一大系统中,去研究它们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知识面要广,眼界要宽,不仅要掌握文学艺术的知识,还要具备其它社会科学、甚至有关的自然科学的知识。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综合研究和分科研究结合起来,对多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理论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也才能具有“日新其业”的生命力。①日本三浦武雄、洪冈尊著:《现代系统工程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参见黎呜《沦信息,,(《中国社会科学》1984~V第4期)。

上一篇:文艺理论报刊联席会在济南召开
下一篇:作协贵州分会召开余未人短篇小说讨论会